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太欣新材料科技南都·湾财社CEO王莹:做普通人看得懂的财经新闻 全媒实战家

更新时间:2024-09-10点击次数:

  王莹,现任南方都市报编委委员、南都湾财社CEO。2005年入职南方都市报,历任南方都市报记者、深圳新闻部副主任、深度新闻部主任。2022年,参与筹建南方都市报财经IP“湾财社”,带领湾财社在泛财经报道领域快速成长,实现内容影响力与市场价值的双提升。

  曾多次获得广东新闻奖、深圳新闻奖、中国经济新闻奖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好新闻奖等荣誉。

  2005年走出校门加入南方报业时,我并没想到,麦克卢汉笔下的“媒介即信息”将会伴随着技术的迭代,如此颠覆性地改写媒体行业。当“社交即传播”在平台和算法技术下赋予了每个个体信息传递者的角色,如何定义我们所熟知的机构媒体及其价值,成为当下传统媒体人(我更愿意称之为机构媒体从业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

  那时,作为南方都市报深圳新闻部的一名普通记者,我的最大成就感来自自己采写的文字登上第二天报纸的版面头条,热线年前,这种成就感变成了采写的稿件登上门户网站首页头条,引爆评论区。时至今日,我和我所在的南方都市报依旧对专业化的内容生产保持着敬畏与执念,但同样也在媒介技术变革浪潮中,学习拥抱变化并躬身入局。从民生社区报道到时政报道、调查性报道,从坚守新闻采访一线到担起财经类内容报道的团队搭建与管理重任,媒体这份职业的魅力在于,让你永远能够在自我挑战和自我突破的道路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进取心,赋予个体蓬勃生长的色彩与生机。

  2023年10月,南方都市报社编委委员太欣新材料科技、湾财社CEO王莹在南都湾财社成立一周年经济论坛(广州场)活动中分享湾财社发展方向。

  2022年,我在南都报系党委会制定的智媒南都新一轮创新探索战略中,获得参与筹建南方都市报新的财经IP“湾财社”、打造全新内容赛道的机会。两年多的时间里,作为一个立足并深耕大湾区、影响力覆盖全国的新锐财经IP,南都湾财社依靠专业内容的守正创新,与智媒南都的融合转型同行,在泛财经报道领域快速成长并“出圈”,实现了内容影响力与市场价值的双提升,并在2023年获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标杆项目。

  作为一个以全市场主体为链接对象的板块,湾财社于我来说是从业以来一次全新赛道的转型突破。过去两年中,我和团队伙伴们努力以市场化媒体的视角,在社会经济逻辑的变化和行业变迁中摸索尝试,收获了诸多感悟。

  在市场不断除旧迎新的大背景下,在影响力逻辑进入“去中心化”的信息时代,对这两年的财经内容打造经历,我个人最深刻的感受是变化一直在快速发生——来自技术的、来自商业主体的、来自行业逻辑的。对市场化的都市类媒体来说,以往经济报道并不是一个受关注的领域,但近年来随着经济议题越来越多地嵌入公众日常生活,以及新业态的层出不穷与机会涌现,在大湾区这种经济活跃度高的区域里,普通人对有效财经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其中,信息严重过剩且良莠不齐。回答湾财社要做怎样的财经内容,对湾财社和我本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议题。

  作为一个在都市类市场化媒体成长起来的新闻人,我此前的大部分职业生涯关注的是政务类内容报道,很多时候会与公共政策打交道。而南方都市报的受众主体也决定了它的财经内容面向的用户与既有的专业财经内容受众不同,其基础依旧是城市中的普通公众。从某种层面来说,这与公共政策报道需要抵达的受众目标是一致的,核心都是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区别则在于信息的具体领域。

  因此,在确定内容定位与报道风格时,我尝试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一个没有专业财经背景的受众如何理解数据背后传递的信息和行业逻辑?一个行业中企业的发展与变化意味着市场中的哪些新机会?新技术的应用会怎样影响个体?资本市场的海量信息中有哪些关系到投资者的得失?

  “做普通人看得懂的财经新闻”由此成为我希望打造出的湾财社确定的第一个差异化内容价值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充分借助南都现有可视化、视频化融媒内容生产力的基础上,湾财社开始尝试推出财经解释性视频栏目太欣新材料科技。

  在资本市场领域,我们打造的《湾财首席观》《湾区金融一线》等栏目,强调从普通人视角第一时间对经济热点事件和宏观政策进行解读。邀请专业机构首席分析师或研究员连线或直播时,在内容视角和对话风格上太欣新材料科技,更强化从初步具备一定财经知识但又需要信息解读的通俗化话语体系出发,面向大湾区和全国的主流受众提供分析与解释。

  在商业消费领域,湾财社从2023年“3·15”期间开始推出《买个明白》消费科普类视频栏目,依托湾财社鉴定测评的专业消费内容报道,选择新消费场景下快速走到公众身边但普通消费者却并不那么熟悉和了解的行业,从机构媒体的专业视角,提供负责任的“辨真伪”与具有可信度的消费认知内容。从暴利下的玻尿酸面膜是否是智商税到棉柔巾的可信度测评,从新茶饮的热量求真到床垫的黑技术比较……不一而足。

  无论时政类报道还是财经类报道,内容对受众的价值都是媒体人关注的重点。在我的认知里,财经类内容包含更多数据和专业术语,“看得懂”看似简单的三个字,但在融媒呈现时,核心依旧是媒体报道中的话语体系转换能力。我要求团队,在视频化输出的前置文本环节,更多地将自己放在一个对财经内容有需求的用户角度去构建我们的内容逻辑,做好差异化内容价值的提供。

  在财经类内容场景中,技术支撑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在信息技术抓取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财经等各类快讯报道的当下,传统媒体的财经信息是否还具有追逐时效性的意义和价值?借助AI等内容生成工具,传统机构媒体也在探索生产力释放的可能性。

  南都此前在AI写稿上已经推出了“小南”写稿机器人的初代版本。在与技术团队碰撞后,我们认为写稿机器人对于大量数据和快讯类产出需求的财经内容版块将会有更直接的生产力提升效果。因此,在报社支持下,我们选择财经内容这一赛道,将即时信息的生产交给AI,释放专业采编劳动力专注于更深度、更独家的视角,提供分析、解读和观点。

  技术的赋能让我们尝试在内容生产上实现价值分级。时效优先级的数据太欣新材料科技类和信息类内容交给技术,独家和深度优先级的内容交给专业的采编团队。在社交媒体上,这种生产模式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南都湾财社作为机构媒体的长期性、稳定性和专业性的内容输出。这种能力是社媒时代的行业媒体、“自媒体”和UGC模式所不具备的。这种内容分级和稳定的输出,也是我们着力打造的属于自己的内容价值。

  2023年初,借助AI势能,升级后的湾财社新一代写稿机器人“南都·湾财AI快报”正式上线。为何布局在湾区财经领域?我认为这与大湾区数字经济发达,智能化场景丰富,金融业高度信息化、数据手段被普遍深入地采用有关。财经报道必须配备新的“大脑”,“南都·湾财AI快报”后台每天能生成超过300篇稿件,平均阅读量5000以上。新闻类型突破单一视角,聚焦上市公司高管辞职、人事聘任、股票异动评论、交易所通报批评甚至财报速递、银保监处罚通报等关注度高的维度。在自然语言处理逻辑方面,“南都·湾财AI快报”的财经信息生产更加趋向“大数据积累+人工智能分析”模式,极大提高了媒体在财经领域的话语权。

  我曾经亲历并参与了报社智媒化转型的过程。南方都市报在媒体中最早推出大数据研究院,以智库化的数据生产模式挖掘新的内容产品方式。在跟随报社智库化转型过程中,我对智媒生产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财经内容版块,我们将南都智库内容生产中对大数据的抓取能力与专业记者的内容分析能力相结合,打造出包括国企新媒体榜单、上市公司声誉观察、金融合规榜等一系列经济领域的数据智库产品:一方面,依靠技术的数据抓取能力,提取在监管信息、机构合规通报中发布的数据;另一方面,由专业记者完成数据中有价值信息的梳理和分析,充分发挥南方都市报智媒转型的经验,在泛财经领域延续拓展智媒概念的外延与边界。由此构建起从消息、观察、观点到智库产品的全链条内容生产价值分级体系和产品逻辑。

  新闻媒体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强化内容安全生产的底线思维。在经济报道领域,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新闻报道的把关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在与团队一起坚持做好内容安全生产的情况下,我主张尽可能拓展南都湾财社的报道外延,在热点、焦点内容上不缺位、有作为,以强化湾财社在泛财经领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输出。

  这种对内容专业度的坚守,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并不容易。湾财社的采编团队相对年轻,许多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在一些关键信息求证与核对的技术性和严谨性上都需要手把手地带和教。我和他们经常有一对一的交流,分享自己的从业经验,同时也从这些年轻记者身上吸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与看法。

  在我看来,媒体的任何转型都与人密不可分,只有让更多优秀的年轻人了解并乐于挖掘,同时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做内容,才能提高团队战斗力。为此,我们在湾财社内部推行专业培训交流,设立湾财公共新闻奖等技能提升和激励机制,力图建立专业价值评价体系,增强人员和团队的职业认同。

  在湾财社,不怕有失误,就怕没想法。我鼓励大家大胆地去尝试和创新,同时愿意为这种创新承担试错成本。如调研类栏目《新质中国造》、访谈类栏目《湾财荟》关注大湾区的财经热点,前者到目前为止已经走进大湾区30余家新行业新经济领域的“专精特新”优质成长性企业和上市公司,后者已专访了50多位粤港澳企业家,持续输出中国经济转型阶段身处一线的企业家的思考与行动。

  而在产品视频化成为新闻标配的形势下,我也鼓励年轻记者积极作为主播出镜,通过年轻化、观点化的形式实现财经新闻的通俗传播。借助《湾财荟》《湾财产经Plus》《湾财首席观》《券商合规榜》等一系列产品,实现一线调研、独家对话、高端访谈的内容高频输出,不断放大湾财社在公共影响力领域的价值再造。

  作为经济与行业内容报道者,湾财社的工作经历让我有更多机会与不同行业的企业打交道。与这些市场主体的交流,对我自己也是一种绝佳的学习机会。我经常在新行业的调研报道中、在与这些小巨人企业创始人的对话中,了解并理解他们对公共政策和市场的判断与观点,与他们分享媒体转型中新的平台价值与链接价值。

  在对商业逻辑的不断学习中,我和团队开始打造自己的圈层传播逻辑。比如针对香港金融机构目标群体明确的特性,在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支持下,对金融产品落地及区域推广情况展开调研、高端访谈及制作发布智库报告。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推出两周年之际,于2023年9月与渣打银行联合发布了《跨境理财新趋势》智库报告,对未来跨境理财通落地提出了媒体智库建议,受到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又比如针对白酒、汽车等圈层敏感类行业,尝试把南都在大湾区深耕的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和企业家资源的链接能力进行产品包装,实现内容产品的价值转换。

  在这种圈层传播中,我认为线下场景的打造也是深耕区域的重要一环。为此,在湾财社成立一周年之际,我们以“公共内容+品牌强化”的逻辑,在广深打造了两场一周年落地活动,持续输出湾财社在区域深耕下的品牌价值,推介新内容新产品。深圳场的《锚定高质量,民企有作为》借民营经济政策春风,邀请多位业界代表共话民企新作为。湾财社持续扩大“智媒+”朋友圈,举办“湾财荟”伙伴计划签约仪式,紧抓民营经济主题,多元化创新落地活动资源链接效果,议题关注度高,同时也强化了南都在区域经济领域的资源链接能力和传播影响力。广州场的《世界的湾区,全球化企业》广邀来自政产学研资的各界大咖,共话湾企“出海”新作为。活动受到广东省商务厅、广东省工商联、香港贸发局的指导支持,专题报道联动效果显著,大批大湾区明星企业参与其中、联合祝福发声。“美好湾区之夜”活动现场, 众多大湾区头部企业莅临,整体活动在内容报道上充分展现了南都的媒体融合优势、资源链接太欣新材料科技能力,也营造了与目标受众和合作伙伴良好的沟通氛围。

  新机会和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当下,机构媒体尤其是市场化媒体面临的挑战始终存在。商业领域的日新月异和瞬息万变,让我们所处的时代早已无法用“经验主义”实现通吃。我深感这是一个媒体人必须不断学习和对自己知识结构进行重建的时代。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从业者,我也时常困惑于流量逻辑和严肃新闻之间的价值选择,也会在单纯追热点和沉下心来做精准信息之间纠结,同样会迷茫于如何让有价值的内容真正获得价值、实现对专业内容的反哺与正向循环……

  在这些纠结和困惑中,新领域的学习经历让我对“有价值的内容”更加坚定与坚信。技术变革风起云涌,人类的思想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依旧需要明辨是非,依旧需要还原真相,依旧需要建立在真实可信的事实和数据上的判断与理解,需要专业的解释与负责任的传播。这一点,无论在哪种内容报道领域都始终未变。

  相信这一点,并在享受这种坚持中拥抱已经到来的生成式大模型的颠覆性技术,拥抱技术发展带来的新事物与新逻辑,了解、观察并解释它们。传媒的变革与进步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做好当下,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频。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8月号,原标题为《重构内容价值,在泛财经赛道上蓬勃生长》。